内蒙古人的“家居进化论”


2024-07-16 产品中心

  那就是家里唯一的饰物,“那年月家里都穷,除了财神画每年买新的,其他年画一贴上去,至少都要贴个两三年,烟熏火燎成黑糊糊一片了才舍得换。”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全区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家具商场可供人们按需选购,很多人家的凳子、桌子、碗柜、立柜、床等家具都是自己备好木料,再掏上工钱,请来木匠一铆一锤做出来的,所以木匠在普通人当中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活儿。

  薄,再到曲面;冰箱进入了无氟、无霜、智能恒温时代;空调不再单纯控制室内温度,更可以净化空气;洗衣机告别波轮式,进入滚筒时代,负离子、红外线、预设模式统统能轻松实现。还有不少家电可以接入手机,远程控制也是轻而易举。小家电中,电饭煲蒸米饭越来越香,吸尘器让做家务越来越轻松,甚至刷牙这样的日常工作,都可以交给电动牙刷来完成。”说起家电的变革,如数家珍。

  是用四条腿儿支撑起一块木板,床头、床尾都是用方木条拼接而成,柜就是六块木板拼接成长方体,最上面的盖子后半段固定,前半段与柜分离,可以掀起,方方正正,规规矩矩。如果客人喜欢花哨些,他还会给床头、床尾刻些简单的花纹或图形。木工活儿做好后,他会先刷上一层暗红色或黄色的油漆,等第一层油漆干透,再刷一层光油,既美观又保护木材。

  住有所居,是最重要的民生关切之一。回眸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履痕,内蒙古人的住房条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,城乡家居环境更是日新月异,不断实现着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“好”居的“进化”过程:从粗笨的木制大红柜到一时风靡的组合大衣柜,再到如今种类、材质、款式繁多的家具;从盖起房子直接“毛坯”入住,到富丽堂皇的欧式、现代、个性等不一样的风格的装修装饰;从唯一的“家用电器”手电筒,到智能家电远程控制……

 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,80后小伙子刘阳的家中,至今还存留着一顶比他年纪还大的大红柜,那是他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家当,当时衣物、被褥等都叠放在里面。不同的是,如今30多年过去了,四方四正的大红柜早已变成堆放杂物的空间,摆放在家中最不起眼的角落,刘阳的父亲刘铁军却依然舍不得丢掉。

  “打这个大红柜用了一根整榆木,质量特别好,木工手艺也好,你看现在用了30多年了,连个裂缝都没有,现在就特别难找到这么耐实的柜子。”刘铁军说。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全区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家具商场可供人们按需选购,很多人家的凳子、桌子、碗柜、立柜、床等家具都是自己备好木料,再掏上工钱,请来木匠一铆一锤做出来的,所以木匠在普通人当中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活儿。

  今年58岁的木匠老余1976年在呼和浩特开始了做家具的生涯。那时候家具种类很少,更谈不上款式漂亮与否,老余手艺好,又细心,有不少人来找他做家具。

  “那时候人们做家具大部分用榆木,用料和款式都很单一。”聊起当年的时光,他还很清楚地记得,那时候木工打床就是用四条腿儿支撑起一块木板,床头、床尾都是用方木条拼接而成,柜就是六块木板拼接成长方体,最上面的盖子后半段固定,前半段与柜分离,可以掀起,方方正正,规规矩矩。如果客人喜欢花哨些,他还会给床头、床尾刻些简单的花纹或图形。木工活儿做好后,他会先刷上一层暗红色或黄色的油漆,等第一层油漆干透,再刷一层光油,既美观又保护木材。

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,人们对家具的要求有所提高,不仅要实用,还要尽可能舒适和美观。老余根据当时人们的需求,也对家具的款式作了调整,沙发、茶几、电视柜、立柜和高低柜等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家具,年轻人结婚或搬新家,都要置办这些家具。柜子大都装配有镜子,颜色也各有选择,沙发是先用木料做成长椅的样子,再包上厚海绵和布料。“沙发坐上去软软的,挺舒服,当时流行转角沙发,就是沙发靠背靠在两堵墙转角的位置做一个台面出来,摆上装饰物,很多人做这种。”

  据老余回忆,上世纪90年代的材料也与之前不一样,实木家具虽然坚固耐用,但是合板材料的出现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,因其价格低,大家开始接受合板家具。

  进入21世纪,改革开放不断深入,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日新月异,人们的生活好了,手里的钱多了,对家具的需求量慢慢的变大,家具市场也日渐兴旺。内蒙古人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质上档。如今,仅呼和浩特市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家中小型家具城和大型家具卖场。走进去,布置精美的家具展厅,设计考究的家具,让人眼花缭乱。现在,老余很少再做家具了,装修中只做些吊顶、木地板安装等工作。

  “现在老了,思想跟不上了,我做出来的家具没有大厂子加工出来的样式好看,现在不怎么做家具了。”老余经历的家具行业变迁,是内蒙古人家具“进化”历程的真实写照。

  最近,刘阳正在为新房选家具,看着各式各样风格与材质的家具,刘阳犯了难。欧式、美式、古典中式、现代新中式、简约等风格,气派又典雅;板式、实木、藤制、铁艺、玻璃、石材、软体等材质,美观又舒适。

  “花样太多了,真让人犯选择困难症。”刘阳笑着说,相比上一代人的家具几乎“没得挑、没得选”,现在的人真是太幸福了,“选择的困难,也算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吧!”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对于许多人来说,有间房子住就已经很满足了,至于对室内“装修”,多数人并没什么概念,更谈不上房屋的装饰设计了。

  “我小时候,家里的装饰就是年画、窗花、炕正对面的中堂镜,和一个木质相框。”1964年出生于包头市石拐区的张志敏回忆起家居环境的变化时,滔滔不绝地和记者说,他小时候父母每年过年会新买一张年画,来替换已经贴旧了的年画,那就是家里唯一的饰物,“那年月家里都穷,除了财神画每年买新的,其他年画一贴上去,至少都要贴个两三年,烟熏火燎成黑糊糊一片了才舍得换。”

  1986年,张志敏大学毕业,分配到呼和浩特市的一所中学教书,住进单位职工宿舍,只有十几平方米大小,他在墙上贴满了从《人民画报》《大众电影》等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。“这样贴起来感觉屋子里还好看些。”张志敏说。

  像张志敏这样装饰墙面的方式,直到21世纪初期仍然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。不同的是,从90年代开始,人们贴在墙上的,不再是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,而是专门的明星海报,这些海报作为“追星凭证”,见证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。

  2000年前后,《还珠格格》《流星花园》等偶像剧热播,鄂尔多斯市“80后”姑娘呼延璐用电视剧海报和贴纸贴满了整个房间,尽管父母一再反对,呼延璐仍旧坚持己见。“当时我家是刷了暗红色油漆的地面,草绿色的墙围,和我贴的那些花花绿绿的海报格格不入,我爸妈不让贴,但是拗不过我。”呼延璐笑着说。

  呼延璐介绍,当时人们还流行在家里挂挂历,这些挂历有不同的风格,如风景照、美人图、山水画、电视剧剧照、明星风采等等。“挂历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装饰品,还能看日期,重要的日子还能在上面勾勾画画,既美观又实用。”她说。

  如今,人们的房子早已换成宽敞的三居室、四居室,入住前,第一件事就是装修,富丽堂皇的欧式风格、简约时尚的现代风格、雕梁画栋的中国古典风格……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。

  2012年,呼延璐结了婚、有了自己的家。她的家里再也用不着明星海报或者挂历来装饰,取而代之的是她的结婚照和名家书画艺术作品。“卧室肯定挂结婚照,客厅挂了一幅《三羊开泰》,顿时家里有了一种古色古香、端庄雅致的感觉。”呼延璐说。

  “那时候穷,一把虎头手电筒真的是家里唯一的‘家用电器’,跟小品里演的段子一模一样,就这玩意儿很多人家里还没有呢!”说起40年前的家电,老家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张孝如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。

  张孝如介绍,到上世纪70年代末,半导体收音机是最流行的家用电器,属于“四大件”之一,当时的年轻人结婚,都想买一台,摆在新房里,听听广播剧或者音乐,能显摆很久。

  “第一次见到电视机是1982年,那时全村只有一户人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,村里的人每天吃过晚饭都会拿着椅子板凳挤到他家去看电视。”张孝如说。1984年她来到呼和浩特上大学,这一时期录音机又开始流行,“马路上经常能见到一些年轻人,穿着喇叭裤,肩扛一台录音机,放着流行音乐招摇过市。”

  1991年春天,已经在鄂尔多斯市工作了3年的张孝如,托同学从呼和浩特买回一台18英寸的“大彩电”,也很是风光了一阵。当时,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,村里人的生活正在慢慢地改善,虽然买得起彩电的人家并不多,可不少村民家里已有了黑白电视机。

  进入21世纪,电话这个过去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东西,迅速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中普及。2001年,张孝如给老家安装了固定电话,方便她和父母联系,“那时候我们村儿家里安电话的人不多,左邻右舍经常到我妈家打电话。”张孝如说。随后,她又给父母添置了电冰箱、洗衣机、电风扇、电饭煲等家用电器,张孝如的母亲逢人便说,女儿给她买了全套家电。

  “以前家电也就是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老三样,现在家电种类慢慢的变多,也慢慢变得智能化,还可以在网上下单。”赤峰市民表示。不久前,从网上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,“以前为了把地擦干净,我都是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擦,时间长了,腰酸背痛。自从有了这个扫地机器人,我轻松多了。”乐呵呵地说,她现在人在单位,就能够最终靠手机APP打开家里的扫地机器人,通过远程控制让它替自己“干活儿”。

  智能窗帘,自动开合;智能插座,远程操控;智能空调,自动控温……如今,数字化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充满“未来感”的技术应用在家居领域,逐渐让家电慢慢的变智能,不少内蒙古人对此已不再陌生,这些智能化的家电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
  “电视从小到大,到越来越薄,再到曲面;冰箱进入了无氟、无霜、智能恒温时代;空调不再单纯控制室内温度,更可以净化空气;洗衣机告别波轮式,进入滚筒时代,负离子、红外线、预设模式统统能轻松实现。还有不少家电可以接入手机,远程控制也是轻而易举。小家电中,电饭煲蒸米饭越来越香,吸尘器让做家务越来越轻松,甚至刷牙这样的日常工作,都可以交给电动牙刷来完成。”说起家电的变革,如数家珍。

  改革开放40年来家居环境的变迁,是内蒙古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。人类对于家居环境的要求,不再停留于解决基本生活的需求,渐渐地上升到满足个性、精神需求的层面。如今,家居“进化论”的逻辑背后,是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脚步永不停歇。展望未来,我们期待着更美好的“内蒙古之家”!(图片均源自网络)

上一篇:到底啥叫实木家具买前您得先学习--健康·生活--人民网

下一篇:武冈有什么装修公司